作者:賴思如
墾丁後壁湖(花園) 秋季珊瑚礁體檢,由認養潛店「CTdiver」招募6名志工,由在地資深教練及潛水長擔任佈線組,因成員彼此熟識有默契,且皆為EcoDiver,安排一日完成調查。
體檢成果
調查地點:墾丁後壁湖花園
調查時間:2024年11月10日
水溫:攝氏26-27ºC
天氣:多雲
調查深度:5米及10米
能見度:皆為10米
底質調查結果顯示,活珊瑚覆蓋率(硬珊瑚與軟珊瑚總和)分別為32.5%(5米)及35%(10米),5米組成以硬珊瑚較為優勢(21.9%),10米組成以軟珊瑚較為優勢(23.75%)。與往年相比,5米及10米活珊瑚覆蓋率自春季即呈現下降,至秋季已是歷年最低(圖一)。

今年夏季台灣沿海海水溫度有升高的趨勢,台灣南部的水溫為白化預警第二級(圖三),沿海陸續觀察到珊瑚白化現象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亦證實了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的大規模珊瑚白化。在本次調查亦觀察到5米處軟、硬珊瑚皆有白化情形,白化群體的占比分別為硬珊瑚底質類別中14.58%為白化及軟珊瑚底質類別中11.87%為白化(圖二),10米處則無珊瑚白化,另於底質調查時2個深度也沒有發現新死珊瑚。


除活珊瑚外,在底質生物類別中,則以藻類與海綿最多,兩個類別在兩條樣線的覆蓋率皆為0.625%。
非生物底質類別則以岩石為主,5米與10米覆蓋率分別為52.5%、53.1%,其次則為沙,沙覆蓋率為5米13.7%,10米10.6%,本季沙覆蓋率較春季減少許多。檢視往年數據,沙的佔比在1.9%到25%之間波動,可能因此處底質依然以礁盤及沙為主。另外,5米及10米皆為0%,往年泥沙覆蓋率亦不高。

指標性魚類調查結果顯示(圖五),5米及10米皆有觀察到蝶魚、石鱸、笛鯛與石斑。蝶魚的族群密度介於4.25-8.5隻/100 m2; 石鱸介於0.5-1.25隻/100 m2;笛鯛介於0.25-2隻/100 m2;其中蝶魚、笛鯛在10米的數量大於5米的數量,石鱸在5米的數量大於10米的數量。
在深度5米及10米的調查樣區中,個體>30公分的石斑魚族群密度皆為0.25隻/100 m2 ,而<30公分的石斑族群密度則為1.33隻/100 m2、0.75 (圖六)。
5米還有觀察到鸚哥魚及裸胸鯙,族群密度皆為0.25隻/100 m2。本季觀察到的指標性魚類與上一季相比,於5米處總量略為減少,但目擊種類增加,10米則是整體有增加的情形,並新增了石鱸。
後壁湖樣點位於墾丁國家公園中,屬於禁漁區,觀察到的魚類種類與數量通常較其他潛點豐富,但也因為位於觀光地區,亦為熱門潛點,戲水遊憩、浮潛及潛水活動相當多,當潛客在穿越線附近進行遊憩活動時,也容易影響指標性魚類的調查。


指標性無脊椎動物調查結果顯示(圖七),5米及10米皆有記錄到魔鬼海膽,族群密度介於0.5-0.75隻/100 m2 ;亦都觀察到硨磲貝,族群密度介於0.25-1隻/100 m2 ,10米處的個體偏小,皆小於10cm,5米處則有發現較大的個體。5米處的魔鬼海膽與硨磲貝的數量皆大於10米處。而10米處還有記錄到龍蝦,族群密度為0.5隻/100 m2 。推測在後壁湖花園的底質環境為珊瑚礁盤混合沙地,提供住所空間較少,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種類也不多。


本次在5米處及10米處皆記錄到漁業垃圾,等級分別為「中到高」及「無到低」。墾丁國家公園內海域屬於禁漁保護區,仍然可見漁業垃圾,但無從得知是因非法漁業行為產生,或是海流帶入,尤其2024年秋颱頻繁。
5米處還觀察到珊瑚斷枝,環境衝擊「珊瑚損害(其他)」的等級為「無到低」,現場觀察應是人為因素破壞。後壁湖樣點位於墾丁國家公園中,屬於觀光地區,在此進行休閒潛水的潛水員及浮潛遊客相當多,為熱門潛點,淺礁區較容易因人為活動造成損害。

合作單位
特別感謝
認養「後壁湖」樣點,支持氣瓶、餐食等相關費用。